对话许泽鸿博士:中新美三国的数学教育有何差异?
“今天老师讲了哪些知识点?要做好笔记,考试要考!”
“这道题老师上课讲过吗?有没有划过重点?”
这些来自家长们的“灵魂拷问”,想必各位同学都不陌生了。一直以来,“知识点讲得全不全”、“提纲划得准不准”,成为了判断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直接标准。
然而在广州新侨学校,你会发现,学习的“过程”比学习的“内容”更重要。
“不要太在乎知识内容,内容是必需的,但内容要有效地传授给学生”。——新侨教学智囊团顾问
对话许泽鸿博士
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新加坡的小学数学课程在国际上备受推崇。目前,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采用新加坡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法,其中包括英国、法国、美国和澳洲。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美国有超过1500所学校在使用新加坡数学教材。
近年来在美国大受欢迎的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 Primary Mathematics,即将推出2022最新修订版,而身为教材编写团队的顾问,许泽鸿博士多年来一直深耕数学教育,是新加坡数学CPA教学法和建构数学模型图解题法的创始人和推动者,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和发展署的数学首席专科督学。同时,作为一名华中校友,许博士也担任新侨学校教学智囊团的顾问。
这次,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许博士,请他谈谈中国、新加坡、美国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差异,并为新侨的课程设计提供更深层的解读。
Q1:许博士,首先恭喜您主持编写的新版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即将问世。这次新版教材在内容上,和旧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
A1:简单来讲,我们对之前的美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。我们引入了“Readiness(准备)- Engagement(投入)– Mastery(掌握)”的教学环节,将数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。在Readiness阶段,学生将阅读每章的章节指引,并回顾上个章节的知识点。
Engagement阶段,学生将通过课堂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等方式探索数学知识和努力创新。而Mastery阶段,学生将通过章节练习、跨学科(STEAM)课题研究、启发式解题法(Heuristics)等环节巩固学到的知识。此外,这套教材也提供了在线学习、数字技术教学(Digital Learning)等学习机会帮助老师教学。
Q2: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您认为新加坡数学教育经历了哪些变化?背后的趋势和原因是什么?
A2:大概每6-7年,新加坡本土的课程会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更新,对课本内容做出调整。比如60年代之前,新加坡数学内容受到中国数学内容影响,而中考高考由英国控制;到了80年代,我们开始翻新数学教育,对整个课程进行了大力度改革,强调基本技能的学习;到了90年代,开始强调思维能力的提升,并加入了科技应用的元素,强调电脑的使用;进入21世纪,新加坡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、批判和团队协作能力,同时教材本身更加信息化和图像化。其实,不仅是新加坡,包括中国、美国以及世界各国都有课程改革。
Q3:对比新加坡数学课程和国内数学课程,两者最大的差异是什么?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区别?
A3:首先我想明确一点,就是单纯从“知识点”这个角度来看,不管是中国、新加坡还是欧美的数学教材,都没有本质的区别。也就是说,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是大体相同的,不同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,以及考核学习成果的标准。
比方说,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更强调学生的“学习”过程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会通过CPA、探究式教学、启发式解题法、课堂活动等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。与其直接按照课本上的题目提问,新加坡的老师们会将题目设计的更加生活化,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,发展学生的思维。所以,我一直说,新加坡数学教育的目的,是希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而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背下来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,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,包括思考能力、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。
那么这套教学体系反映在考试上,和国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减少应试的元素,更多考察学生平时的表现,即学习知识的过程。而相比之下,目前国内的数学考试体系更注重分数和结果,即知识点的掌握靠的是老师的灌输,也就是老师如何“教”,而非引导学生如何“学”。但是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。这些年我一直和国内的朋友们保持沟通与交流,国内的教材也在不断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。
Q4:“中新融合”是新侨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,作为新侨的教学智囊团顾问,您认为我们的教师团队该怎样将其落实到课堂中?
首先,在义务教育阶段,新侨一定要坚持以中国国家课程为主。在此基础上,融入新加坡的教学方法,比如我刚才说到的CPA教学法和启发式解题法。在考试方面,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,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。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,可以多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数学题目,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,用生活中的场景解释数学问题。不要太在乎课本的“内容”,而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将“内容”有效地传授给学生。
从宏观角度,新侨需要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现代教育教学的4个能力(4C): Collaboration(合作);Communication(交流);Critical thinking(批判思维);Creativity(创新)。我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三个层次:第一是内容和应用;第二是“4C”的培养;还要加上应用数学技术来优化数学学习。
此外,从课程连贯性上讲,新侨的初中课程除了以义务教育为主,还应该为国际高中预备课程打好基础,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、思辨思维、研究能力和国际情怀,为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打好基础。
Q5:就在不久前,新侨的创校生们已经走入校园,开始了全新的求学之路,您有哪些话想和我们的创校生分享?
我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,能做到“敢于探索,勇于创新”,用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,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去,而不拘泥于课本。我希望你们除了有学习数学的“能力”,也要有学好数学的“兴趣”。
作为华中的一名校友,能够参与到新侨学校的课程设计,我感到非常自豪。百年华中孕育了无数英才,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,发挥积极的作用。同学们,请以华中学长们为榜样,做一名敢为人先,自强不息的栋梁之才。